2024-06-08

衣.ZiP(1205)、鹿森林實驗花廊館(1208)、messagingleaving(1212)、DESIGNISSUE(1213)

※內容由南港老爺行旅活動官網內容授權轉載

1212 messagingleaving

簡介/

messagingleaving 承接訂製設計委託和自主開發計畫,內容涵蓋家具、燈飾、物件及空間相關品項。透過工業製程和工藝文化的平衡,其作品揭示出材料與結構的緊密連結,再揉合思想及詩意,尋求設計和藝術之間的另類表達。

 

 

1.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是設計還是藝術,或是其他?

我在台灣接受產品設計教育後再去瑞士念奢侈品設計,最後以這樣類似藝術形式的作品呈現品牌,messagingleaving 是一個我實踐材質研究的品牌,從中尋找材質運用的彈性,思考如何創造材質魅力的最大化。我沒有把自己作品放在設計還是藝術去歸類,不過因為本身設計教養背景的影響,會想探索功能性價值的表達,把「設計」當成一個方法、工具,加入其他我所在乎的觀點與面向。

 

 

2. 從你的產業及專業來看,有人稱呼那些物件為Collectible Design,你如何定義?

說實話我並不覺得我的作品可以被歸類成國外的Collectible Design。那些作品產出後會有可被收藏的件數,基本上不會有客製化的狀態,有點像是藝術市場有版次的版畫。messagingleaving 提供的是獨一無二、不易被複製的美學提案,透過材料工藝、性質實驗等找出蘊藏在作品裡可被收藏(collectible)的藝術性質,我的強項不是壓低成本去做量化的事情。

然後我接受客戶訂製,依據台灣的市場經驗,我有自己一套產品策略。先做自己實驗出來的作品展覽,有的客人可能會直接買單現場的東西,有的會跟我討論他要放置作品的空間,問我可否做尺寸上的調整之類。

 

 

3.國外有一些「Design Gallery」或「Salone del Mobile Milano」、「Collectible」、「DESIGNART TOKYO」等展會能販售Collectible Design,你如何看待台灣這塊市場發展的趨勢?

台灣至今沒有所謂的「Design Gallery」,台灣市場對這類作品還是以家飾品的邏輯看待,還是會在乎他作為一個產品的功能實用性。但Collectible Design重點在前面的「Collectible」,客人會買是因為比起實用,更重視作品的材質表現、藝術性的價值,要用收藏的心態來看,以產品的角度看對客人來說心理上購買的門檻就會很高。

 

4.承上,你會覺得現階段還是要去國外參展才有機會生存嗎?

台灣的市場環境跟其他國家都不同,有一個自己的樣貌,國外的經驗其實很難移植到台灣運用。我自己是多方嘗試,參加展會本身的目的性會是以拓展人脈、增廣見聞為主,拓展商機為輔。去看看別的品牌在國外怎麼做、多認識一些畫廊之類的。希望可以做出更多的系列去呈現自己的概念,銷售不一定是最優先考量。

 

 

5.對 ΔDesignArt 的期許?

目前這個展會第一年是呈現多元性質,對我來說比較發散,希望未來可以更聚焦在某個要討論的事情上,比如說真的完全以Collectible Design為導向,把這個平台做成一個具有指標性的舞台,讓國外市場想找這樣的東西就是想到你們。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展會在台灣前所未見,有助於推動民眾去了解這些事情是什麼,可能也會走出一個自己的市場吧。

 

6.給我們一個設計與藝術間的Hashtag

#BijoyJain

#studiomumbai

BijoyJain 是 studiomumbai 的建築師,他沒有社群媒體,都是別人上傳跟他有關的資料tag他。有人問我rolemodel是誰的時候我很常想起他,他是一個在商業與創作上都很成功的人,作品具有文化性也蘊藏職人工藝精神,也在Fondation Cartier 做過展覽,在高端的畫廊呈現他的作品。你能在作品裡看見他保有誠實的工藝創作態度,有種完美的純粹性,是他的生命經驗自然長出來獨一無二的樣貌。我希望messagingleaving 也會長出一個無法被他人複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