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廣毅X宮保睿(1202)、王譽霖X周霽恩(1206)、登曼波(1207)、蘇筱嵐(1210))
※內容由南港老爺行旅活動官網內容授權轉載
1207 HOMOPLEASURE by 登曼波 Manbo Key
簡介/
飽和豔麗的色調、狂野不受拘束的構圖,以獨特的視覺語彙,紀錄在主流社會被視為異類的族群,慾望驅使他創作,不斷地由內而外探索自己與所存在的環境,向當代提出對話,找尋身體的自我認同之餘,也希望靈魂與身體能更自在地並存,從 90 年代發現父親的自拍錄影帶而察覺其性傾向,開啟對於「父親」身份定義 的重新理解,展覽透過攝影、錄影、物件與裝置,試圖追溯、理解和重現與父親之間魔幻、 抽離卻寫實的關係,並記錄著與父子之間發酵過後的私密交流。
2019 年以《父親的錄影帶》榮獲北美獎首獎,2021 至 2022 年陸續展出《碧兒不談》與《複寫:認同》從台北多元的酷兒 生活圈中建構自我認同,紀錄一群不被主流所見,甚至被迴避直視的群體。2022 年底北美館《居家娛樂》透過暗與亮的對比、私密與公眾的參照之間,敘述複合的自我認同,在慾望 的拆解與重構中,接繫從個人與家族,並擴延至整個世代的當代酷兒群像。近期從個展「居家娛樂 HomePleasure 」延伸成立非營利的酷兒藝術創作組織——「HomoPleasure Collective」,致力於通過策展,跨國倡議推廣多元族群創作當代藝術,活動範圍涵蓋展覽、出版、委託和活動,為亞洲多元藝術界帶來新的尖端觀點,促進國際藝術機構交流。
1.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是設計還是藝術,或是其他?
我覺得可能都是,我的作品像是某種場域或平台,將設計跟藝術變成一種表裡一體的對話。我是視傳設計出身,畢業後有段時間做電影美術,師傅帶領我進門,應用大量的複合媒材進行美術設計,當中也運用了空間、陳列設計的概念去構圖完成場景。在『父親的錄影帶』中,從資料整理到藝術創作轉化,運用了我在學校做設計的方法,以及在電影美術的工作經驗,以大量的拼貼手法進行。我覺得設計像是在做一種作品的構圖,美術則是在豐富視覺上的組成,從設計到美術,我逐漸對色彩變得敏銳,也反映到攝影作品上的美學呈現,這是一種漸進式的改變與成長。
2.你認為從攝影來說,台灣攝影創作者在發展的困境跟優勢會是什麼?
日本有各種重要的攝影獎、有攝影學校、寫真美術館,可以在專業場域裡一次又一次地論述與展出,那些曝光也能幫到新的攝影創作者。但台灣學界沒有攝影系這件事非常可惜,明明有這麼多攝影創作者,卻無法累積攝影的文本、價值與觀點。我老師第一堂課說攝影是一個工具,可以傳達訊息、可以愛人也可以毀滅人。取決於攝影者怎麼看待這個交流的媒介。時代改變,智慧型手機的配備進化,加上社群媒體盛行,影像成為極度便利的溝通工具,就算現在去談攝影的意識、如何在按下快門時與世界做溝通,可能也很難傳達新世代的創作者,有點失去累積的時機。
這部分我覺得日本人把藝術放進商業去運用的手法就很成熟,可以在商業場域看到很藝術的表現,但跟行銷又結合得很好。台灣攝影師或許可以先往日本去發展看看,台日間某個論述上有脈絡相承,在日本市場找到伯樂機會大,不過台灣人做創作比日本會更無拘束一點。
3.你除了做創作之外也接商業案拍攝,你如何看待所謂商案與創作的定位?
我會在商業案裡努力試著用創作的手法突破業主的觀念天花板。比如說幾年前在主流時尚雜誌拍白靈,或是拍妮妃雅、薔薇等變裝皇后的主題,其實遇到很多需要溝通的事情,時尚媒體會怕那樣的視覺感太俗艷之類,我會先拍一組業主可以接受的照片,然後再去拍我自己想要的圖象,結果你看現在婚姻平權後同志可以結婚、妮妃雅拿到變裝世界冠軍,甚至能走進總統府大跳艷舞,大眾也都能接受了,我們就是走快一點等待時機成熟,讓主流跟次文化可以交流,但還是要在時代演變中默默蓄積酷兒文化的能量,像是我做『父親的錄影帶』作品,也是在讓這些同志文化在當代能有被歸檔的機會。
4.對 ΔDesignArt 的期許?
這次展覽我想在展間呈現過去我做在不同媒材上能多元表現攝影成像的作品。像是燈箱、布料等。內容上也會有許多讓想看看酷兒文化的人有更多共鳴的影像。我希望把我紀錄過的當代酷兒們群像動態,藉由這個微型展間整合呈現出來。
5.給我們一個設計與藝術間的Hashtag
#菊地成孔
我很喜歡音樂,常去唱片行找封面很怪誕的唱片來聽,先發現UA的音樂,再聽到她與菊地成孔的合作『cure Jazz』而愛上。60歲的菊地先生是個很酷的專業薩克斯風手,也是爵士音樂家、作曲者、電影評論家等,也有自己的廣播節目,算是日本酷兒界喜愛的文青指標人物。他因為要出書——《菊地成孔の欧米休憩タイム》,內容是評論亞洲各國的電影,當中寫很多跟台灣電影有關的事情,希望挑一張台灣攝影師照片當書封,搜尋資料後發現一篇過去設計發浪幫我寫的日文報導而找到我,覺得我拍的作品很符合他對台灣那種狂野不羈的想像。世間的緣分連結魔幻也有趣,我當下拍這張照片是因為莎妹劇團的《棄,時間的聲音並不哀傷》,這齣戲靈感來自三島由紀夫的《班女》,坦白說跟台灣電影沒什麼關係還跟日本比較有關,但卻能跟他的台灣想像連結,這就是攝影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