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K38 GO HI MART》農產潮店閉幕後
「我覺得這次展覽有一個比較困難的點在於,在籌備過程中,如何讓最高層級的農業局長官們理解展覽的意義。」農會品牌改造案之後,成果頗為卓著,當時的設計成果已紛紛在市場上量產落實,林杰輝說,他們這次當然也希望不要只是展覽,而是能把展覽成果推廣到市場去,思考農會品牌改造的下一步時,便是要來挑戰放著這些漂亮產品的貨架。於是他們和農業局討論,思考如何來合作一個農會超市的實驗性快閃店,討論過程裡剛好遇到台灣設計展會在高雄展出,於是才會有了這個「農產潮店展」。
但由於這是高雄農業局第一次辦展覽,他們習慣用以前的辦活動的邏輯看待展覽,希望活動就是要辦得熱鬧、有人氣,與展覽訴求的體驗與訊息傳達有很大不同。比如說,他們籌備公開活動時都會習慣要賣農特產品,「雖說我們本來就希望參與的創作者們不要只是設計出提案,而是要當成真的有一個商品,提出來的設計都是可以進入量產程序印刷。蔡易達的食物設計當然一定也都能被料理出來,不過在設計展要賣產品這件事的確十分不容易。我們在農產潮店的設定上,希望農會超市能打開只能賣農特產品的想像,所以後來有設計IP人物的T-shirt、鑰匙圈可以購買,但農業局得寸進尺地希望連蔡易達的食物也要能販售,這真的是難倒我們了!」
林杰輝說,設計展通常會把展區跟販售區分開,由不同單位主責,當初在討論展區位置時,他們希望觀眾可以在一個展區裡得到完整的體驗,因此選擇單一展區,販售則是以網路預訂為主,也是希望減少現場人力與金流系統的負擔,不過農業局似乎覺得既然食物都設計出來了,那應該也可以販售吧?於是在與蔡易達討論之後,決定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在展區販售10道精彩的主廚料理!
確定販售食物後,「潮牌概念店」層次更為提高,不只是潮店,更有一個「農產潮牌餐廳」!王嘉盈說,在他們的想像裡,未來的農產超市除了販售農特產品,應該帶入農業相關的資訊呈現,甚至還有農產政策等說明,以及也能有潮牌T-shirt、週邊小物可以購買,再加上有主廚監修菜單,可以吃到各地小農食材製作而成的食物,在每個週末還有豐富的講座與一日店長活動。
生活節講座。左為《簡單生活節》統籌、山甜海鹹主理人Queena Lin,右為《台東慢食節》統籌、津和堂主理人郭麗津。
參與農會品牌改造案的三位設計師。左起:林唯哲(選選研)、林杰輝(映品形象設計)、周雨衛(仰角視覺整合)
《K38 GO HI MART》成為一個五感體驗兼具的展覽,與設計展其他展區以圖文傳遞訊息為主的展覽做出很大區隔,活動層次豐富更能符合農業局長官們的期待。
鑰匙圈與潮牌T-shirt上的12個月水果角色IP設定,隱含映品設計對地方農會未來的經營品牌的想像。這些角色未來能夠變成地方農會的代言人,衣服甚至成為是產地職人的認證,類似日本燕三條工廠的祭典一般。他們想像的是,未來產地可以打開與民眾交流,規劃出具有豐富知識學習以及採集樂趣的活動,讓這些IP角色成為一把鑰匙,加深民眾對產地的信賴感。
左為高雄農業局行銷科股長林育德 ,右為映品形象設計林杰輝、王嘉盈。
「其實很感謝農業局行銷科科長林鄉薰帶領夥伴們一起幫助我們,尤其是林育德股長,他一直都希望透過有趣好玩的設計,來為高雄農業市場帶來一些不同的能量。農業局因上次農會品牌改造的成功給了很大空間,另一方面也因沒有策劃展覽的經驗而有很多焦慮。這次潮店能順利開張,都是因為有股長在我們前面擋住如洪水般的質疑。」林杰輝也發現,這次展覽因為文字訊息量不多,著重在五感上的體驗,群眾會因為體驗更認同那些文字帶來的意義,曾看到現場有小朋友拉著爸媽仔細閱讀文字,一邊吃著東西一邊教育爸媽:「格外品雖然長得醜醜的,但營養價值不變還是好吃喔!」能看到這樣的展場風景,王嘉盈與林杰輝兩人都笑說覺得忙到累趴都值得了。
《K38 GO HI MART》對我而言帶來最大的啟示,或許是設計展的策展方式。映品形象設計像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者,找來各自具有個性的樂器,寫好了樂譜,有條理地把夥伴都放在對的位置,讓他們按照樂譜演奏,完成了一場精彩的協奏曲!
不同的展覽訴求會有相對應的形式可以處理,台灣設計展或臺灣文博會這樣的活動規模與框架越做越大,形式上卻越來越單一,2016設計之都後已過了6年,難道我們除了減法美學與梳理脈絡之外,已沒有什麼其他事情可以談嗎?我認為不該只是現今主流那種美美的圖文資訊輸出或裝置拍照網美展,應該有更多前衛的概念呈現,或是找具有「設計思考」但不見得是設計師的人加入展覽陣容,策展人著重在脈絡整理,讓所有參與者都能以設計思考的邏輯依循脈絡創作新展品,在不同表現專業上發揮,注意五感體驗的比例分配,而不要只偏重於視覺上的資訊表達。這樣的比例分配在展會規模越大的時候越重要,如果大家都只著重在資訊整理以及視覺美感呈現的輸出,民眾一定會有視覺上的美感疲勞,其實很難在大型展會把希望傳達的訊息真正傳遞出去。
自詡為策展人的人們啊,拿到標案消耗預算賺到了錢我不反對,這是大家的專業與本事,但懇請各位多花點時間思考策劃展覽的層次與延續,一場數百萬人的觀展高潮後,能為台灣的設計環境與產業未來留下些什麼,是接下來5年內眾人該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