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志力搏一個翻轉台灣產品設計未來的可能
在這樣設計師已經很難接到好案子的產業環境裡,Unipapa大張旗鼓打著「免費設計」的標語,更是一腳踩上設計師痛處,經常受到設計界輿論撻伐。但其實說句公道話,在實質意義上他們並不是「真的免費」。首先應該要釐清的是,在產品設計的世界中,可粗略分為兩種設計上的商業模式,一為「自創品牌」,另一則是「設計服務」。自創品牌很好理解,就是想辦法拿出一筆錢來設計自己想要的產品,然後丟到市場上發售。設計服務的部分較為複雜,可約略分為「月薪」、「按件計酬」、「抽版稅(Royalty Fee)」三種模式,月薪便是用設計服務換取每個月領到一筆固定薪水(不見得一定會到辦公室上班),而按件計酬則是看做了幾件設計就收幾件作品的費用。前兩項多半都是以設計師賣斷作品生產權利的方式,要不要生產、生產之後是否能聲張作品人格權都看當初怎麼跟製造商或品牌談。
抽版稅則是設計師付出設計能力擁有作品人格權,製造商出錢生產,可能設計師會先拿到一筆低廉的酬勞,接著就看賣出幾件產品,抽取產品定價的固定%數當作設計費(有時候會設定抽取總費用上限)。在這樣的模式下也有可能製造商會跟設計師談好,初期設計師「免費設計」,等生產出來後看業績多少再抽取%數當設計費,這時候抽取%數通常會稍微高一些(甚至沒有抽%的上限),因為設計師也分攤初期風險,甚至承擔萬一不生產的後果,就看怎麼談達到雙贏局面。(跟出書時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版稅結構類似)
不過Unipapa卻在設計服務領域中硬是生出了第四種模式:「設計換總代理銷售」。其實這樣的模式比較接近第三種「抽版稅」方式中,「設計師初期免費設計,看業績多寡決定設計費」的模式,但Jimi發現,辛辛苦苦設計好的產品,不生產就算了當作累積作品,生產後有可能會因為代理經銷商太多,鋪貨到線上通路時埋在一片網海中不見天日,又或者在線下實體通路時,因商品陳列敗筆,呈現不出商品質感使得消費者看不出商品設計上的別緻。因此他們用「設計能力換取了新商品的總代理銷售權」,自己生的孩子自己賣,初期他們出設計能力、製造商出技術,彼此各自承擔新商品部分成本(Unipapa是人事成本、製造商是製造成本),而Unipapa初期經營電商創下的營業額,正好可以成為Jimi說服製造商給他們總代理權利的子彈,讓製造商能放心將新商品的行銷交給Unipapa處理。
也就是說,整個商業模式裡,Unipapa用「設計」換到了產品的「設計主導權」、「行銷主導權」,甚至還可以因為產品銷售而獲得「分潤」,根本不是「免費」!坦白說我覺得這是個聰明到不行、且佔盡好處的做法。當然這種好處也是等價交換而來,Unipapa承擔的風險比製造商多上太多,極高的設計師與行銷等人事、器材成本會把公司初期營運壓得喘不過氣。「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就在意志力,我們平台的競爭優勢就是戰鬥力與我的意志力。」Jimi曾在媒體專訪時這樣表示,但我相信他還有一顆聰明的腦袋,以電商平台起家會有銷售業績轉變成現金流來撐住公司營運,也能當做日後說服廠商與Unipapa合作的籌碼,一舉兩得。而當這樣的模式創造出好業績之後,聰明的台灣業主怎麼可能不食髓知味、繼續跟Unipapa合作下個案子呢?建立出穩定的合作模式久了,好的設計思維就會以一種極為自然的狀態進入傳統產業,就算未來不再與Unipapa合作,我相信企業主也會知道好設計結合對的行銷,就能創造出新時代需要的市場,或許就會以外包形式去找對的設計師,產品設計的外包市場就會一點一滴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