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7

用意志力搏一個翻轉台灣產品設計未來的可能

 

 

Jimi曾說,「能樂觀一起面對失敗與錯誤是Unipapa最大的資產,團隊很常討論哪做錯,很直接很誠實,仍屹立不搖,這是最珍貴的基因文化。」,Jimi 很清楚創業就是風水輪流轉,以前都會很羨慕當時的明星公司很風光,但他創業途中經常觀察世界各國的新創事業起起落落,現在已能穩健經營,先以穩定的獲利模式撐過三年、不肖想一下子變大,不設計連自己都不會想用的東西,「保持公司價值觀與聆聽市場最重要。」他們不僅能在體制內誠實面對錯誤,也能與消費者站在同一陣線,再用設計專業能力與市場一起敲出漂亮的一球,贏得台灣傳統製造商的信任。

 

 

 

台灣中小企業製造商之所以被認為「傳統」絕大多數原因在於上頭老闆比較多都是上個世代的大人,他們經歷過的學習環境不曾有設計教育發生,大家都是靠毅力與經驗血戰拼搏出現在一片江山,願意接受變革的腳步自然較慢。我也曾在校園設計講座中分享過,台灣以代工業聞名世界,其實擁有非常精良的製造技術,但很多代工產業因為接外國品牌的單就夠了,不太會去思考是否要加入設計轉型為設計代工或經營品牌,就算設計師找上門想委託小量生產也經常會因量小而吃閉門羹,甚至嫌棄設計師QC太嚴格,合作了第一次可能就沒有第二次。(但其實國外品牌的QC或許一樣嚴格,只是因為量大營業額高,代工業比較願意配合而已。)也因此台灣產品市場中幾乎沒有台灣企業品牌「外包」給個人設計師發揮的空間。

 

 

 

但你可能會問,「台灣不是有很多文創商品嗎?很多設計啊?」沒錯,但絕大多數都是設計師掏出自己私房錢所成立的「個人品牌」,具有設計思維的台灣中小企業也都習慣以「雇用」的方式來聘請設計師,而在企業工作的設計師經常做著可能不是自己最想開發的產品設計,自然就會想以自創品牌的方式試試看,也因此台灣很多設計品牌的主理設計師其實早上還有另外一份正職得做。而個人產品設計師或小的產品設計事務所,更經常得做平面設計或接文化局標案來策展等才有辦法生存,再把盈餘拿去做自己的設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