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Frieze LA 背後成功因素看首爾藝術之城
Frieze Los Angeles 2025(Casey Kelbaugh. Courtesy of Frieze and CKA.)
「斐列茲藝術博覽會 Frieze Art Fair」於2003年在倫敦成立,前身是一本由Amanda Sharp 和Matthew Slotover 創立的雜誌《frieze》,是以當代藝術和文化為主題的雜誌,包含評論、文章和藝術家、策展人的作品。
「Frieze London」運作10年後,2012年進軍美國紐約舉辦「Frieze NewYork」、2019年拓展至洛杉磯成立「Frieze LA」,2022年進軍亞洲韓國首爾成立「Frieze Seoul」,2023年併購著名的Armory Show(軍械庫藝術展)與EXPO CHICAGO(芝加哥藝博會),搖身一變與巴塞爾藝博會的重要性齊肩。
然而隨著2024年川普重掌政權開始,關稅戰與後疫情時代積弱不振的經濟,讓高端市場瀰漫著一股不穩定的氣息,精品與藝術市場業績重挫,但剛落幕不久的「Frieze LA」在2025年一片藝術與精品不景氣之下竟創造出驚人業績,讓人跌破眼鏡。
Hauser & Wirth, Frieze Los Angeles 2025(Casey Kelbaugh. Courtesy of Frieze and CKA.)
根據外媒「ART news」報導,Mariane Ibrahim、David Kordansky、Casey Kaplan、Carlier | Gebauer 等畫廊皆傳出展位作品售罄,價格區間約為1萬至6萬美元之間;在眾多國際大型畫廊中,最為成功的當屬 David Zwirner 畫廊。該畫廊售出多件高價作品,包括: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的畫作以280萬美元成交,諾亞・戴維斯(Noah Davis)的作品以250萬美元售出等。Hauser & Wirth畫廊與Company合作,在「Collective Impact Initiative(集體影響倡議)」計畫下展出Ambera Wellmann的作品,價格在15萬至21萬美元之間作品皆完售。
BLUM, Frieze Los Angeles 2025(Casey Kelbaugh. Courtesy of Frieze and CKA.)
Blum 畫廊的表現亦不俗。其中一件奈良美智的陶瓷作品以75萬美元(約1億1200萬日圓)售出;湯姆・安霍爾特(Tom Anholt)、萊恩・沙利文(Ryan Sullivan)、山姆・莫耶(Sam Moyer)、西奧多拉・艾倫(Theodora Allen)等人的作品也以4萬8000至6萬5000美元(約725萬7600至983萬4000日圓)之間的價格售出。
這樣的成績讓關注這個藝博會的媒體與圈內人士頗感意外。原因是在開展前LA正面臨從1月開始的南加州野火侵襲,燒毀了鄰近的LA富豪別墅區,摧毀了至少16000棟以上的建築,很多人認為展覽應該不會舉辦,後來雖然大會不畏艱難縮小規模舉辦,最後許多參與的畫廊竟然獲得不錯業績,甚至很多畫廊都完售。「Forbes」專欄作家 Tom Teicholz 分析,火災讓今年frieze選擇縮小規模舉辦,贊助商數量也下滑,VIP日甚至不若以往門庭若市般擁擠,但以結果來說,反而促成一場更具「明確目的性」的藝術博覽會。
何謂目的性?可能是因為有些藏家在火災中損失了原有藏品,試圖重建收藏體系;也有人希望透過支持藝術家的方式,對受災者及藝術從業者表達關懷;而洛杉磯本來就有許多富豪藏家購置別墅居住,災後重建使得當地不動產業興盛,帶動洛杉磯整體經濟發展,新的空間當然就需要新的藝術品裝飾。更有許多人是為了表達對洛杉磯這座城市的支持而來。明確的動機與需求,都足以構成他們參與這場藝博會下單的理由。
Lisson Gallery, Frieze Los Angeles 2025(Casey Kelbaugh. Courtesy of Frieze and CKA.)
於是許多畫廊不僅展出了資深藝術家的珍貴之作,也積極介紹年輕創作者的全新作品。參觀者則不再只是單純為了「看」或「被看」而來,而是懷著明確的購藏意圖走入展場。不論畫廊規模大小、成立時間長短,多數皆交出亮眼銷售成績,甚至有不少展位完全售罄。他們展出適當的作品、設定適當的價格,藏家買得開心,天時地利人和構成了這場成功的展會。
而緊接著9月即將展出的第四屆Frieze Seoul,夾帶去年的好評,我去年親臨現場,感受到首爾企圖將整個城市打造成藝術之都的野心。
「Frieze Seoul」 與首爾當地藝博「KIAF Seoul」共同在COEX舉辦,Frieze Seoul 有6成為亞洲畫廊,其餘來自歐美,KIAF則是以韓國當地畫廊為主,兩個藝博會加起來有超過300家畫廊左右展出。
在整體藝術大環境不景氣的狀態下,第三屆Frieze Seoul 依舊由大畫廊領軍依舊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多家國際一線畫廊在貴賓日迅速公布銷售成績,包括 Hauser & Wirth、Pace Gallery、以及 Thaddaeus Ropac,皆傳出高額交易,其中目前最亮眼的銷售,是來自首爾 PKM 畫廊、韓國藝術家劉永國(Yoo Youngkuk)的一幅畫作,以150萬美元售出。
Perrotin貝浩登以60萬美元售出村上隆畫作。Lisson Gallery 則是以超過40萬美元售出杉本博司攝影作品。然而,也有部分與會人士指出,本屆的成交節奏相較以往顯得稍微低迷,尤其是中小型畫廊。據報,第三屆Frieze Seoul 為打造全新格局,傾盡全力從世界各地邀請來近百位藏家,在展前的派對與早餐會中便已幫大畫廊們媒合好交易,因此才會造成大畫廊眉開眼笑、中小型畫廊愁眉苦臉的感受。
同一天人潮明顯有落差,左為Frieze Seoul,右為KIAF Seoul。
KIAF Seoul 販售作品大約都在1萬美元上下相對好入手,但城市藝博有其特性,通常是當地藏家支持當地畫廊,除非有特別關係者介紹或是長年經營,不然很難突破僵局,參加 KIAF Seoul 有不少台灣展商,也都表達支持此看法。加上 Frieze Seoul 進一步稀釋了當地藏家在KIAF收藏作品的能量,更是國內國外兩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