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6

ΔDesignArt的嘰嘰喳喳之夜

 

台灣設計教育現場的藝術視野養成

 

樵: 我突然有個疑問,忠宜在日本唸書、熙凱在英國,我在美國念新媒體與推測設計等,然後我們都在台灣教書。我的求學經歷中沒什麼印象會有老師看著學生作品說:這不是設計,是藝術。你們有什麼相關的經驗可以分享嗎?

 

熙: 在英國的求學過程裡,那個環境會讓我覺得沒什麼必要去分。我以前曾做過一個作品「The Door」,他是一個尺度、觀感都長得很像門的燈,我想探討的是你開門後看見從門縫裡漏進來的光所帶給你的安心感,但就遇到台灣的老師跟我說:「你這個不是設計。」

 

樵: 是台灣的老師?(熙:對,是台灣老師)那有要把他名字講出來嗎?(笑)

 

熙: 哈哈先不要。我雖然滿頭問號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台灣人對這類型的作品會出現這樣認知上的歧異。舉個例,芬蘭有日照不足的問題,如果我在芬蘭把燈做成像窗戶崁在牆上,會有設計上的意義,燈不必然要長成一個印象中的樣子。那我這作品做成門或是落地窗,在我認知上都沒有不行。當時感受到台灣人在看一個物件的時候,會直接將設計與藝術切開來,好像在捍衛什麼。

 

 

葉: 據我觀察,發展藝術流派比較久的歐美國家,設計幾乎都隸屬在藝術學院裡,他們會將藝術因子轉化到設計裡,(浪:確實誒,日本最有名的設計系也是在武藏野跟多摩兩間美術大學),但台灣有設計系的學校都擁有獨立的設計學院,在設定上就已經把藝術屏除在門外。國外的設計系可能隔壁就是藝術系教室,學生彼此可以交流觀摩,根本不需要老師去教什麼是設計還藝術。

 

熙:我覺得台灣設計教育的現況其實有點妙。像國外來說,科大系統就是做標準的工業設計,解決一些問題,藝術學校下的設計系就是做比較藝術性、探索類的作品。所以像樵暐在台科大推廣推測設計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然後以我們實踐大學來說,工設有名但本身沒有任何工學院在學校裡。我的理想是直接在學生裡做分眾,看學生想做哪一種。

 

圖片來源

 

樵: 我引進的推測設計相關書籍《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的作者Anthony Dunne & Fiona Raby,他們兩位也很常被問到作品是設計還是藝術?由於他們本身的研究脈絡與經歷都與設計較為相關,作品也都會使用設計師較常使用的媒材與設計方法切入,因此他們會回答作品是「推測設計」而非「推測藝術」。

 

我自己的答案是:I don’t care(笑)我大學在紐約學藝術,研究所學新媒體,我在乎的是作品本身是否能打動觀者的心,翻轉他自己的刻板印象,找到看世界一種全新的角度,如果有,那就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不需要特別分類是什麼領域。開始教學這幾年來,我一直鼓勵學生跨領域,你創作時怎麼可能不去看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或文學及科幻等等相關類型的書籍?

 

設計師可以跨界做藝術

 

葉: 我自己很喜歡看設計傢俱,像是我放在客廳的Eames 設計的Lounge Chair & Ottoman,他曾說「設計可以昇華為藝術」,這並非是誰比誰高等,而是說當設計作為一個程序,加入了哲學的思考或觀點,將有可能成為另外一種藝術的形式。

 

圖片來源

 

浪: 沒錯,重點可能不是那個設計本身的機能性或追求好用與否。我想到風靡90年代的傳奇工業設計師Marc Newson,現在可能設計學生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但你手上的Apple Watch可是他設計的。他的鋁合金洛克希德躺椅(Lockheed Lounge),全世界包含原型只有10張,拍賣拍出最高金額為370萬美金(約為1.1億台幣)但原始售價僅有1500美金而已。他現在持續為Louis Vuitton等精品做設計外,也有一些作品被世界頂級的畫廊高古軒(Gagosian)代理。

 

熙:最近這幾年,設計師跑去玩New Media Art,同樣在Fine Art市場也有類似作品,我們也不務正業不追求高效功能性、商業性的東西,我覺得這種跨界的作品將會持續出現。

 

樵: 我覺得這樣很好啊,可以有100種不同的方式去做創作,才會越來越多元與豐富。你看像英國可以拍出像《Black Mirror》的電視劇,如此具有批判性與未來性的劇情在電視上播放。台灣要從開發中國家邁向下一個階段,就會需要有更多具有人文知識涵養的人進入設計產業與學界,許多美國的學校也會找像英國文學、生物學等背景的學生進入設計研究所就讀。

 

設計系學生畢製趨勢慢慢轉向藝術

 

浪: 我的《後浪賞》裡有個原創實驗藝術獎,從7-8年前總是只有幾個可以選、到現在多到不知道要給誰都可惜,你確實可以看到設計系學生在新一代設計展裡,有個趨勢是偏向做藝術性高的作品。

 

 

舉個例子,去年台藝大有個作品我很喜歡叫做「衣.ZIP」,同學收集許多舊衣服利用抽真空的形式,做出2.5D的作品致敬世界名畫。當時他們以競標形式販售全部賣光,有一大部分都是被設計師買走,但他們卻連入圍金點新秀都沒有,很大原因在於這作品不管報名哪個類別都很尷尬,不是產品也不是包裝,以平面設計來說好像又不夠出眾。

 

這樣的Collectible Design 市場反應好,那下一步該怎麼走?台灣目前沒有Design Gallery可以經紀他們,他們作品也還青澀需要磨練,既無法參加藝博會,去借場地做展成本又太高、申請相關藝術補助也可能會被打回票,最後他們能參加的就是市集,但這樣的作品去市集也很奇怪。

 

樵: 一個作品隨便放在路邊跟放在專業的空間裡好好展出,那個狀態就是不同。之前在森三展出的推測設計展覽,藉由fi彭星凱、忠宜和格子等大家的協助,也還是花了5、60萬去籌備。這個展覽不但自費,除了當屆的學生作品外,還聯合展出了王艾莉、宮保睿、顧廣毅、林沛瑩等台灣具有代表性的推測設計師的作品。

 

我認為學生作品累積一整年的厚度,研究過程對我來說就是作品了,也是有資格跟線上設計師的作品平起平坐。像重本書店這樣的空間也很好,可以拓展各種設計跟藝術交疊重合的可能性,我希望可以有越來越多無法歸類的作品出現。

 

 

浪: ΔDesignArt 展會就是為了這樣的作品存在,希望讓他們在好一點的場地,可以好好地說自己創作的故事,也讓他們有平台聚集喜愛他們作品的粉絲,同時這次找來的 DESIGNART TOKYO 策展人當評審,也是希望這些台灣優秀創作者能有機會到東京去展覽。非常感謝南港老爺行旅這樣的民間企業,願意主辦這場活動連續三年,支持這些偏藝術的設計作品可以有表現的舞台。

 

ΔDesignArt 設計藝術展會

地點:The Place Taipei 南港老爺行旅12樓 (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96號)

媒體與VIP預覽

6/14 (五)   11:00-13:00

一般公眾開放(免費參觀)

6/14(五)13:00-20:00

6/15(六)11:00-19:00

6/16(日)11:00-19:00

 

講座活動:

設計藝術對談沙龍 

 

6/14(五) 13:00-14:30

講題:Collectible Design 的市場與未來

主講人:DESIGNART TOKYO 策展人 青木昭夫

與談人:ΔDesignArt 策展人 設計浪人

 

6/15(六) 13:00-14:30

講題:印刷工藝的觀賞指南

主講人:海流設計負責人 Adam Chen

與談人:聯美紙業副總經理 蔡宏瑀

 

 

6/16(日)13:00-14:30

講題:設計教育現場的推測設計

對談:臺科大兼任老師 何樵暐 vs 實踐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宮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