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DesignArt 2025/黃郁媚YU-MEI HUANG ft. Erco Lai
※內容由南港老爺行旅活動官網內容授權轉載
黃郁媚 Yu-Mei Huang ft. Erco Lai
簡介/
黃郁媚出生於台北現居倫敦,為一名針織創作者。
她的作品專注於突破織品媒材框架,探討身體與空間關係,以及不同文化之流動。《Knitting Industry Creative》曾形容她的作品為「大膽且前衛的雕塑」,透過將針織技藝結合實驗性材料,運用色彩搭配不同技法的方式,重塑當代針織工藝。擅於應用不同針織型態的他,曾獲邀與 Salvatore Ferragamo、Michael Kors、Maison Louis Maire 等品牌,以及歌手林宥嘉等進行跨界合作。
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後,她的作品曾被刊登在《British Vogue》、《Vogue Italia》、《Knitting Industries Creative》、《Embroidery》、《NYLON JAPAN》、《WGSN》等出版物。她的創作商品「Plisse Knit Bag」推出後也喜獲好評,並於倫敦、日本、香港、台灣以及線上平台FARFETCH等通路販售。她的作品曾參與倫敦工藝週、倫敦時裝週、Craft Show Spring(倫敦)、Cork Street Gallery(倫敦)、伊日畫廊(台灣)和182 Art Space(台灣)、當代纖維藝術Gina Morandini Gallery(義大利)、ss space space (台灣)、紡織博物館(荷蘭)、xtant(西班牙)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義大利)等展出。
ft.參展者介紹
簡介/
賴亭安(Erco Lai)作為一名設計師,在後工業時代中試圖去探索材料、科技與藝術之間的共價融合,他的設計方向總是在通過不斷實驗與動手操作與聆聽材料的特性中,創造出最”自然“的形狀。這不僅是在追求設計的可控性與材料製程中自然隨機性的平衡,同時也是在尋求給材料賦予有意義的形式,並塑造出獨特的審美語言。在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期間,他對循環材料展現了濃厚的興趣。他希望通過觀察和模仿自然界的循環系統,重新定義人類當前的製造系統,最終建立新的生產工法,並實現與自然界的共生循環關係。
Yu-Mei Huang 作品《resonance》
Erco Lai 作品《Rift峽谷屏風》
(以下由Yu-Mei Huang 主答,Erco Lai 的回答請看這篇。)
1.Collectible Design(收藏型設計)是國外一股新的收藏潮流,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定位,是設計商業、藝術創作,或是其他?
我本身是針織設計背景出身,在英國就學的期間花了很多時間進行自我探索,也慢慢發現自己真正享受的是「一根紗線轉換成布料」的過程,成品的形式可以是一件雕塑、一場表演,或是一個服裝系列。 目前我不會特別幫自己的創作貼上「商業」或「藝術」的標籤,因為我覺得這兩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我在自我介紹時通常都會用「knitter」這個詞,這個詞對我來說比起「藝術家」或「設計師」更貼近我現在正在做的事。
Yu-Mei Huang 作品《resonance》
2.從你的經驗來看,你覺得在台灣發展市場的困境跟優勢會是什麼?國外是否更有發展空間?
我覺得台灣有它自己的市場,也有它的節奏。台灣曾是重要的紡織生產國,這個產業背景讓我們在技術和製造能量上其實非常強大。但在織品作為收藏品或是創作上這一塊,市場的接受度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去培養。 國外的市場相對來說比較大,也比較習慣支持介於藝術與設計之間的創作,不過競爭也很激烈。我不會特別說哪邊比較好,而是覺得在不同的創作階段會有不同的選擇和策略。
Yu-Mei Huang 個展風景
Erco Lai 作品《Rift峽谷屏風》
3.本屆大會主題為「Pairing配搭」,本次你與Erco Lai 的金屬系列搭配展出軟硬材質間的對話,請與我們分享這次合作的感想,或是未來的新計畫。
對於這次和 Erco Lai 的合作非常期待。軟與硬、布與金屬在同一個空間裡的對話,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張力的事。我們彼此的媒材非常不同,但也因此能產生很有趣的交集。 接下來我也會參與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次的作品是與倫敦的設計團體 It’s a Local Collective 合作,作品會結合布料與鑄造材料(cast),是一種材質之間的混合與互動。我一直很喜歡這種跨界的合作與實驗,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Yu-Mei Huang 個展風景
4.國外有一些Design Gallery,或「Salone del Mobile Milano」、「Collectible」、「DESIGNART TOKYO」等展會能展售這些介在設計與藝術間的作品,對我們這個新興設計藝術平台「ΔDesignArt」有什麼期許?
期待ΔDesignArt這樣的平台能在台灣開啟更多可能性,成為創作者和觀者之間的一座橋樑。希望這不只是一個展覽的機會,而是一個能夠培養觀眾、教育市場、也支持創作實驗的空間。
5.給我們一個設計與藝術間的Hashtag
#Norlha
這是一個位於西藏的品牌,專注於以當地的傳統工藝與羊絨材質製作織品。Norlha 的作品不只是產品,更是一種文化與手工藝的延續。他們的製作過程與價值觀給了我很多靈感,也讓我重新思考「製作」這件事與時間、地方、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