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4

真正的美?——設計裡的形狀和理由

 

《給未來百年的設計 Designs For The Next 100 Years 》進化思考展區   photo/汪德範

 

目前在松菸的台灣設計館04展間展出的NOSIGNER 十週年紀念展——「給未來百年的設計 Designs For The Next 100 Years」裡,最耐人尋味的是在展區後方的《進化思考》區,許多可愛的動物與人造物模型在展台上栩栩如生,還有好幾列小汽車排排站,彷彿是什麼品牌車展似的,這到底是在說些什麼跟設計有關的內容呢?讓我從太刀川英輔於 2016年在日本平面設計殿堂GGG GALLERY(銀座圖像藝廊)的展覽——「形狀和理由」說起。

 

圖片來源

 

當時在這個展覽中他提出一個假說:「如果所有的設計都是起源於模仿大自然,又或者說,所謂設計這樣的行為,都是致敬自然進化的一種無意識的模擬行為的話?」那麼『設計』或者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物品的生物學」。於是在這樣的假設下,展覽中他將許多人造物與自然物放在一起比較,從中去探索人為造型與自然造形中的奧秘。

 

展覽裡放了一些自然生物標本如羅馬花椰菜、鸚鵡螺等,藉此展現隱藏在自然界中的純粹之美。太刀川認為,真正的美分成兩種:該如何從本質去追求的「形而上之美」,以及該如何徹底打磨到極致的「形而下之美」。當你說的話與做的事達成無表裡之分的一致性時,此時將產生完美無瑕的美感,而所謂無表裡之分的一致性,所代表的便是沒有過與不足——剛剛好的狀態。比如說整理得很整齊的房間覺得很美、點太多東西吃不完覺得桌面很亂等,具備這樣美感判斷標準並不只限於設計師,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判斷標準。

 

圖片來源

 

大自然裡充滿著許多具有靈性的美,為大多數人類所認同,像是羅馬花椰菜上的碎形幾何、鸚鵡螺殼內的黃金比例、向日葵花隱藏的費氏數列與黃金分割等,這些存在於自然界的型態都是因為形狀與關係達到剛剛好的一致性,換言之,太刀川從自然裡獲得最大的領略,便是真正的美來自於形狀與關係能很剛好地被建立。他認為,形狀的表現,是為了將周圍的事物建立出緊密一致的關係,因此設計師的任務並非去製造出更多不存在於世的奇特造形(大自然本來就有了),而是試著設計出一種極簡的造形,巧妙連結周圍的關係。

 

圖片來源

 

讓我們拿iPhone當例子。展覽中他將iPhone搭載的功能以具現化的方式呈現陳列,雖說原本就明白iPhone功能強大,但實際將所有代表各自功能的機器一次擺在眼前,仍會被那樣的場景震懾。為什麼要在一台這麼小的手機塞進這麼多功能,是因為這些功能被時代需要,為了連結周圍人事物的關係性而被設計,但手機本身需要有便攜性,因此背後需要高度整合的工程師與設計師的智慧,外型看來雖簡單,卻能在這樣的產品中窺見時代裡各種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改變。

 

另外一邊他擺放了橄欖樹枝與電風扇零件的對比,藉由分解自然物與人工物,他發現人工物由於每個零件都具有自己的專屬功能,零件數非常多也易被取代,但橄欖樹卻只有4個零件:樹枝、葉子、果實、樹根,各自擔任了複數的機能,每個部分都難以被取代,那些形狀都是為了能將每個零件的功能好好地連結起來所產生必須的姿態,沒有所謂多餘的部分。

 

圖片來源

 

太刀川從這裡學到的事情,發現能留存於世的好設計,或許是為了留存於世而必備的複合型功能。他也觀察到過往那些我們認為做出一番成就留名於歷史裡的人物,有很多都不是所謂的「單一專業人士」,比如說蓋出最古老的階梯金字塔的印和闐原本是醫師;代表20世紀的建築師柯比意身兼都市計畫者、畫家、編輯;著名的工業設計師Eames夫婦,作品更是橫跨家具設計、平面設計、藝術、電影和建築。從古至今發揮創造性的設計師並不像現在一樣專業分工,都是具備整合各種領域的創造性思考特質,但也不是機能越多越好,在適應時代的變遷與條件下,變異出來的多樣性以及適應時代所被選擇留下的元素,去蕪存菁外,也要以一個剛剛好的型態整合在一起。

 

在他開始探索生物演化與人類創造間的關係性後,他發現無法從既有文獻中找出「為何演化與發明如此相似」的證據,也找不到「應用演化過程的具體創造手法」。在做了2016年這個展覽後,他開始將以演化觀點導出人類創造性的方法論稱為「進化思考」,將創造視為一種擬似演化,藉由提高偶然性的「變異」發生機率,再從觀察中提高「選擇」的必然性,即便不是設計專業,一般人也能以這個方法論自由反覆來回,達到超越自己意志發想的創造性。

 

《給未來百年的設計 Designs For The Next 100 Years 》變異與選擇   photo/汪德範

 

理解以上的內容後,再回頭來看「給未來百年的設計」展中另一側的「進化思考」展區,你或許就更能理解其前後因果。展台分成「變異」與「選擇」兩區,變異區揭示了9種太刀川從演化過程裡所整理出來的創造手法,選擇區則顯示出4種能適應時代的選擇方向,在生物演化的觀點中,諸多變異因應時代的選擇被淘汰最後留下的物種皆屬偶然,不過太刀川的進化思考認為,人類可以藉由俯瞰觀察變異後的多樣性,藉此主動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GGG Gallery 形狀和理由展覽內容

 

《給未來百年的設計 Designs For The Next 100 Years 》進化思考展區   photo/汪德範 

 

2016年的展覽放置了演化系統樹的展示,將生物與交通工具的演化放在一起對比,「給未來百年的設計」中則展示了汽車的演化史,以神之視角俯瞰,可以看見這些系譜中一些空白的部分,或許就是設計師能以變異的手法去選擇出前所未見的樣貌提案。不過擴大從設計的歷史來看,經典的設計似乎都發生在戰亂後的時代。

 

人類自從學會發明道具作為加強自己身體機能開始,已有數萬年的歷史,充滿在我們生活中不管是有名或無名設計師所製造出來的道具們,都是人類向自然取經,追求為建立形狀與關係間的美所積累下來的成果。但越靠近現代,設計開始追求的不再是去建立形狀與關係間的美,而是為了追求表現製作者本身的獨特性,為了做出不一樣的東西而做。

 

比如說反對現代主義的後現代主義出現,目的除了「反對現代主義」之外並無其他意義,但現代主義的出現是因為被時代所需要,當時為19世紀後半,適逢二次工業革命左右的時期,大時代紛亂,各國陷入搶奪資源的混戰,當時人們沒有製造多餘物品的餘裕,只想將分裂的社會以簡單的設計重新連結建築起來。換言之,優秀設計的創造條件不在於設計師個人是否優秀,而在於社會對設計的需求強度。社會需要建立新的關係,為了創造出與人類連結的新形式,設計在此時發揮了作用。

 

左為: 《為真實世界而設計》,右為《增長的極限》

 

現今,整個地球環境因應各種條件變化,對於設計的需求正高漲。1970年代,著名的設計評論家維克多.帕帕納克(Victor Papanek)寫了一本書《為真實世界而設計》,當中敘述了設計的道德與義務,並以辛辣的觀點說明了設計師須肩負起整合社會需求的重要性,間接影響後世對綠色設計的觀點。1972年,由研究人類與生態環境發展平衡的機構——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所提出的《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所撰述關於人類未來生存困境的內容,與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的17項SDGs目標並無二致。50年前的人們彷彿預言般所寫下的內容,正是我們不得不起身立刻動手解決的目標。

 

但設計師個人的生命有限,與其只將這樣的重責大任丟給學過設計的人,太刀川英輔希望藉由提倡這樣的創造性思考,增加一起動手改善未來世界環境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在這個時代寫出《進化思考》的原因,藉此方法提倡創造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