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放視大賞後之評審內心悄悄話

 

今年很榮幸擔任放視大賞的平面類評審之一。從自媒體的角度來看,平面設計類作品選題大多偏向解決社會問題,手法以向量推拉而成的數位插畫為主,載體傾向如書籍、海報類的印刷物。坦白說,評審時連看數百樣之後眼睛真的會疲乏,無法感受新意。我認為同學的畢業作品最無條件限制,應該要能自由奔放,上述的設計手法雖是王道沒錯,但講一句實在話,如果你想做書,出社會後有心接案一個月做個三五本不是難事,一年做到十幾二十本以上也所在多有,可能會做書做到你想吐的感覺,那為什麼不趁最無限制的時候,去挑戰一些新的設計形式,做一個讓你跟別人最不一樣的作品呢?

 

 

我很鼓勵同學回到自我內心思考,專題是否真的從自己的靈魂長出,沒有人逼你也會每天樂此不疲地進行?還是說其實只是為了要畢業學分,所以才選擇進行研究的題目?載體除了海報、書籍,是否還有更多其他可能?插畫沒有不好,是不是可以嘗試手繪數位混搭?或是用攝影輔助?如果技術都不好,那有沒有辦法在學校向老師請益精進?或是上網去看線上課程自我學習?

 

選題有個大原則很簡單,可以想像當你畢業後10年回頭看,如果當初你希望解決的問題因為你的設計真的被解決了,那真的是好事。如果問題依舊,那這樣的設計作品對自己以及社會的意義會是什麼呢?是有讓社會前進了一點點,還是變成一個自己也不想收藏的巨大垃圾?與其如此,不如重新問問自己,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是什麼?從那個方向下手,切出一個可以用作品去表述自己的面向,那樣的作品從自我靈魂長出,不僅辨識度高容易引人注意,你不管幾年後回頭看,一定還是會喜歡當初的自己如此選擇做專題。

 

 

平面類產品組的部分可能是因為沒有更多細分的品項,因此作品內容五花八門,有產品、公仔、包裝甚至還有服裝。這部分評審的基準不太相同,我會以在「視覺表現上吸引人的立體物」來做評審基準,因此我個人非常喜歡「捕蚊招牌」這個由台藝大同學黃芷琳、鍾采維、洪顗翔、林尚葳、李聖泓設計的作品很有意思,利用台灣經常看見的霓虹燈管彎折成店家招牌,結合捕蚊燈功能,試圖解決戶外小吃攤困擾的蚊蟲問題,美觀之餘又能順手解決一個生活小問題,真的很棒!我都想要訂做一個設計發浪的招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