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後浪賞完整名單出爐!
難以歸類特別獎
Message Flow
〈Message Container〉:張文飛( 特別感謝/葉慧妤)
〈Space B1〉:王少均 、黃渝晴 Joyce Huang
〈The Pressure〉:王少均、黃渝晴(機電控制/陳璽文)
作品/展覽主視覺設計:YAODE
〈Message Container〉由藝術家張文飛所創作,單看物件有機的形狀可能會聯想到海洋生物一般的沙發或是公共區域的休憩區等功能,#但其實這件作品整體進行的過程像是一場行為藝術,什麼訊息都沒有被交代的觀眾必須先戴上一個像是「氧氣罩」的器具與耳塞,接著走過一個被半透明布料層層圍住的廊道,在感官被侷限住的狀態下,走到最後卸下所有器具,躺在像是沙發的作品上,此時沙發開始平緩地律動起,身體被輕緩托起、包裹,晃動......隨著眼前狀似海洋一般的影片帶著觀者感官遊走,此時才意識到耳邊竟層疊迴盪著許多陌生的呼吸聲,包括自己的...。
〈Space B1〉、〈The Pressure〉兩件作品則是由藝術家王少均、黃渝晴創作。可能會有人定義兩件作品像是服裝設計,但在我看來服裝只是載體,#他們希望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找到一種新的定錨點去陳述,#從服裝到參與者穿著衣服走進空間遊蕩都是作品的一部份。〈Space B1〉的概念版本曾參與過傳說中的 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他們在作品中利用UV燈射出一道道光線,在空間中、或是參與者的服裝上留下一條條螢光線,參與作品體驗的人彼此可能互不相識,但卻可以利用作品的UV光線在對方身上留下夜光痕跡,筆直的光線像是一道害羞的視線,釋放出「我想認識你」的微弱訊息,也可能只是經過對方拍一下肩膀,讓調皮的舉動在彼此身上留下互動的證明。
〈The Pressure〉則是將人際之間的關係更加抽象化,可能是視線、想法、善意、惡意、感受等,這些錯綜複雜的感受成為此作品的資訊,位於作品中央的攝影機鏡頭在舞者不間斷肢體動作下,#感受觀者充滿各種情緒的視線,宛如現在便利商店的電視上隱藏的鏡頭偷偷地搜集顧客視線與臉部辨識的大數據一般,將這些資訊透過程式轉化成空氣輸送的頻率,漸漸讓舞者身上的透明氣囊鼓起,最後舞者因為氣囊變得窒礙難行,也是象徵人們在社會行走,#其實身上都背著許多無形的壓力,可能是長輩期許、或是網路上的陌生訊息等。表演中途隨著燈光切換,映照在玻璃上的觀者形影與穿著裝置的舞者重疊,也象徵著人們不只是一種面向。(完整內容請點:Message Flow)
众展 ZHONG EXHIBITION
設計整合/蘇亮丞、陳昱婷
設計編排/成慧蓁
美術執行/陳也維
攝影執行/林珈均
展覽策劃/ 顏有倫
展覽紀錄/朴載悟
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製作第十八屆
看了這麼多年新一代設計展,每一年同學當然都絞盡腦汁希望設計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展場或主視覺,先姑且不論雙關語的標題命名設定有多氾濫(真的拜託大家不要再玩同音雙關的梗了...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玩法了),原則上大家不脫商展的形式——設計出一個空間,分區或均等擺放各式各樣的作品到展場上,原因是展場每塊土地面積都是錢,當然要講究坪效。但今年我看到一個非常讓我驚喜的展位,#跳脫出這種固有商展形式,連學校居然也通過這樣的展覽方法,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又為之欣慰。那便是 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他們以「众」(音同眾)為題,提倡未來將以為眾人做設計的社會設計趨勢為主要潮流之外,也呼應了目前眾籌制度的成熟帶來新一代的設計新浪潮,同學們挑選題目時也會以此大方向挑選自己的畢業製作專題。主視覺利用PS、AI等2D軟體中內建的3D功能繪製,設計出不同於一般平面設計的效果。
然而最讓我眼睛一亮的是,他們以策展思維回顧創系18年來的世界設計趨勢演變,在展場中另外設置了一區「設計編年史廊道」,用他們的角度回溯探索18年來的重要事件、台灣設計何時開始受到重視?甚至是世界性的社會設計趨勢演變。於是他們從2001年的「台灣設計原力三金典禮」為起點(光是看這命名就知道嶺東科技大學的同學一定是設計發浪忠實粉絲XD),2003年《台灣設計展》誕生、2015年格式展策的《設計城市展》在台北蔚為轟動、同時嶺東視傳的《淨愛高山》作品也獲得各方媒體報導等......一路回顧寫到2018年3位穆斯林研發口袋裡的真人翻譯,協助難民渡過語言不通的重重難關(社會設計)等。這樣的策展方式應該是新一代設計展自1981年創立37年首見!(完整內容請點:众展 ZHONG EXHIBITION)
第6屆後浪賞,我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