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DesignArt 2025/學生設計藝術沙龍
ΔDesignArt 2024 學生設計藝術沙龍展間風景 ※內容由南港老爺行旅活動官網內容授權轉載
2024年在南港老爺行旅誕生的《ΔDesignArt》設計藝術展會,攜手設計發浪,首年以「Spectrum 光譜」為題,Δ(delta)所代表的變數放入設計和藝術之間,各種型態樣貌的藝術創作在飯店房間具有生活感的空間展出,各種可能在生活裡會出現的家飾或用品,都因為獨特技藝產生新的美學風格。
2025年的第二屆《ΔDesignArt》,我們借鏡餐酒文化中的「Pairing 配搭」,料理搭配不同的酒體,入口風味將成變化萬千的世界,設計藝術創作品亦然,當創作者與職人彼此合作,又或者是品牌間的聯名,甚或是融合不同的素材與工藝技巧等,都能創造出生活裡的奇點,讓我們的日常擁有更多選擇。創作者也能在這樣的合作裡激盪出無限可能,甚至找到新的創意切入點,提升自我的品牌價值。
ΔDesignArt 2025 學生徵件結果,入選者作品如下。(數字為報名先後順序)
01.張宇蕎 / Yu-Chiao Chang
作品/〈Ochre Frames〉
簡介/
生於臺灣臺中,目前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先前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取得學士學位,並擁有牙醫師的專業背景。主要關注人類身體、意識認知與賤斥狀態,探討個體存在的本真性、社會 與科技發展的趨勢。同時亦嘗試從自然科學視角切入藝術實踐,探索兩者之間的交集與對話。透過實驗性的複合媒材與跨領域方法,探討身體如何在科技、社會規範與個人經驗的交織下被理解與再現。
說明/
〈Ochre Frames〉展示的是一種推測的平行世界觀,在這個世界,月經不僅是一種生理變化,更是成為視覺記憶的儀式性流行文化。女性會在 月經來臨前會準備好「經血洗片禮盒」,自身血 液替代傳統蛋白印相中的蛋白,透過光影與銀鹽 顯影技術留下身體記憶的私密存檔。 經血在許多文化中都承載著禁忌意涵。經血被視為「邊界的破裂」或「賤斥物」,挑戰身體的整 潔性和社會秩序。民間迷信中,經血常被賦予魔法屬性,既可用於保護也可用於詛咒。然而這些迷信往往同時強化經血的不潔觀念,進一步將陰性身體邊緣化。本作品透過將禁忌物質呈現在公 共空間中,揭露污名化的政治根源,並挑戰現有的性別邊界狀態。
02.陳郭益言
作品/ 世界的總和
說明/
本組作品以視覺符號探索當代社會中的各種配搭關係,例如和平與暴力、自由與監控、消費與剝削、資訊與真實。創作過程結合數位圖像處理、AI 協作生成與手繪符號設計,展現複合媒材的運用。作品內容融合設計思維與社會議題,呈現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對話,呼應本屆展覽所強調的創新配搭精神。
03.戴抒瑜
說明/
科技進展讓人們仰賴社群平台進行關係的建立與維繫,隨之而來的孤獨感日漸嚴重導致眾多心理疾病產生。作品旨在探索虛擬社群與現實健康的平衡,透過家飾型態與使用情境,提醒觀者對實體互動的價值重新認識。
04.梁丁元 / Yu-Chiao Chang
作品/ 海廢 · 家 Marine Debris, Home
說明/
利用海洋廢棄物作為海水生物的家。珊瑚在海洋廢棄物上悄然生長,廢棄物成為它們生命的根基。它們的美麗,映照出大自然在困境中依然堅韌的生命力。這片生機的背後,藏著無聲的悲鳴,提醒著我們,若不改變,這片海洋的純淨將不復存在。這些在淡水六塊厝漁港和宜蘭玻璃海灘收集的海洋廢棄物,必須先經過清潔和研磨處理之後,才可以放入珊瑚缸中,成為海洋生物的棲息之地。藉由珊瑚的生長過程與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呈現它們與海洋廢棄物之間的共生關係。廢棄物在歲月的洗禮中,悄然成為珊瑚的依託,海洋生物也在這些遺留的痕跡中尋找庇護與食物。這份微妙的相依,隨著時間的演變,映照出生命在逆境中展現的韌性與不屈的適應力。
05.桂語謙
作品/《PICK ME or BUY ME》
說明/
以大眾消費符號轉化為材質,解構並重組為可穿戴的身體裝置。作品使消費品成為身體的外延,同時也使身體進入商品的視覺語境,形成一個等待被選擇的展示客體。購物袋原本是用來盛裝商品的容器,如今反客為主地包覆身體,模糊商品與消費者、包裝與內容的界線。這種反轉直指當代「包養關係」中的商品化本質,人際關係被轉化為一種消費交易,親密成為可被定價的商品。當「被挑選」成為一種基本存在狀態,我們的身體是否也正在被無聲上架?
「PICK ME」的呼喚如同在交友軟體的滑動介面中閃爍的訊息,是一種渴望的招喚,也是一種自我物化的坦然告白。在消費主義的運作邏輯中,自我物化成為一種求存策略,而「價值」則成為被觀看的必要條件。當服裝不再僅是裝飾身體,而是揭露身體如何在視覺經濟中淪為消費品的一部分,身體與表層之間的對比,使觀看行為本身轉化為消費形式;觀者投射的目光與隱含的慾望,不知不覺間被納入作品的批判機制中,成為被檢視的對象。表面看似戲謔的手法,實則反映當代社會中慾望與消費的交織邏輯,以刻意誇大的商品包裝美學,嘲諷「被選擇」所隱含的物化過程。
在不斷被觀看、被評分、被包裝的消費循環中,我們究竟是主動選擇的主體,還是被動等待被選的客體?身體的商品化與商品的身體化,成為探討親密關係消費本質的批判性視角。
06.官郁珊 Guan,Yu-Shan
作品/ 返
簡介/
我專注於織品與記憶之間的關聯,透過實驗性刺繡與織品創作,探索材質如何承載時間的痕跡與個人情感。作品圍繞「家」、「時間」、「痕跡」等主題展開,嘗試將難以言喻的情緒碎片,轉化為可被觸摸的紋理與圖層。以電腦刺繡為核心技法,我將冷靜精密的機械語言與柔軟纖維質地相結合,縫合 出記憶中模糊、殘缺卻真實的瞬間。透過層層堆疊、重構與解構的方式,作品呈現出介於過去與現在、真實與想像之間的情感斷面。
我關注的不只是「繡」的形式,而是它作為一種時間容器的潛力 — 每一道針跡, 都是對過往的一次觸碰;每一塊織物,都是情感與時間交疊後留下的回聲。
說明/
每日穿越稻田上學的日子,是我與家鄉最初的連結。那片田野的起伏與搖曳,早已烙印在記憶深處。 離家之後,每次歸途,風中的稻浪總輕輕撫過心頭,像是親人不捨地挽留,又像熱情地迎接回家。它們無聲地說話,也無聲地等著。 我以電繡描繪這片土地的紋理。縫線如同稻浪的律動,也如時間的痕跡。作品彎曲的弧度象徵風的流動與情感的牽引,是離鄉與返家的不斷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