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優良設計獎為日本產業界帶來轉型契機

SEND系統為產地與餐桌間的大數據平台。為2017年Good Design Award 金獎之一。

 

連「無形物」也是授與獎項的對象

「優良設計商品評選制度」成立初期為加深國內民眾認知度,主要由數十位審查委員主動推薦,當時甚至需要到處探訪企業才能挖掘出好設計,1963年後轉為公開徵件,逐步調整評選制度,1967年後評選基準從單純追求機能轉換為追求商品的整體品質,包含造形美、原創性等諸多條件,讓日本國內諸多企業開發的產品視獲得此標章為最高榮譽,也讓當時許多因熱賣而被其他廠商參考致敬的產品在獲獎之後開始有了知名度,逐漸遏止市場亂象。

 

 

舉例來說,大同電鍋的前身——東芝電鍋早期熱賣後引起廠商爭相模仿,許多致敬產品紛紛出籠,瓜分了間熱式電鍋的市場大餅,後來東芝電鍋獲得G-MARK肯定,提升了產品認知度後才讓其他「分身」逐漸消失於市場。1974年開始,由現在的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設計振興會接管G-Mark評選業務,並於1994年廢除「優良設計商品評選制度」,改稱「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將評選重點從「優良產品」轉換到「設計概念」,不只是「有形」的立體物,也給予「無形」的設計領域肯定。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讓世界設計趨勢開始針對「環保」、「通用」、「永續」等關鍵字發展,GOOD DESIGN AWARD開始新設相關的特別獎,試圖引領日本國內設計發展風向。

 

 

2000年之後由於網路環境快速發展,GOOD DESIGN AWARD也逐漸為其他國家注目,來自日本以外國家的報名增加,世界邁入一個分眾時代帶來的是價值觀的多元呈現,GOOD DESIGN AWARD因應這樣的時代潮流重新檢討授獎方針,從關注「產業面」發展轉向於站在「生活者」角度思考,授獎類別整理成「身體、生活、產業、社會」等四大領域,另外也重新聚焦授獎方針,以「人性(HUMANITY)、真實(HONESTY)、創造(INNOVATION)、魅力(ESTHETICS)、倫理(ETHICS)」做為整個獎項發展的核心關鍵字,不管是有形的產品、建築、印刷物或是無形的制度、平台、服務等,針對評鑑對象內容的設計核心給予正當合理的評價。2013年開啟對話式審查方式,日本及海外評審地區邀來通過初選的作品現場陳列實體進行複審,候選者們能向眾評審們直接說明作品的想法。

 

 

讓每年評選出來的作品都能具有引領當代設計潮流與達到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上至審查長,下至一般評審每連續擔任三年就必須至少得「休息」一年。近期為了募集海外設計作品投件,除了到日本以外的國家舉辦徵件說明會,也會邀請其他國家的設計師加入當地評審內容,原因在設計來自於當地文化,有了當地評審加入能更客觀地選出值得被肯定的作品,像去年的台灣區評審有謝榮雅、王千睿加入陣容,今年則有聶永真、龔書章來協助評選,每三年循環一次的評審機制讓GOOD DESIGN AWARD能有最當代的設計視角來審核。

 

 

「在文化裡爆炸」在個人/公共設計意識改善領域獲2017年優良設計獎 Best 100 

 

GOOD DESIGN AWARD目前得獎率約為報名總數的三分之一,審查重點以四大軸向為主,除了一般設計獎項也會注重的「使用者經驗/設計魅力(人類)」、「嶄新技術與材料的應用(產業)」之外,也注重是否設計上能永續發展/能對社會提供新的價值觀(社會),最有意思的是,與藝術界的邏輯相同,在意是否有延續過去的脈絡甚至基於中長期觀點提出持續性高的方案(時間)。這些評審重點不僅表現出GOOD DESIGN AWARD本身視角的獨有性之外,也能理解他們不拘泥於設計領域及是否有實體的背後原因。設計振興會更希望有朝一日來報名的所有設計作品都能獲得G-MARK的肯定,如有這麼世界大同的一天,GOOD DESIGN AWARD也就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