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馬仕匠心工坊(HERMÈS IN THE MAKING)與原始鉑金包(The Original Birkin )台日雙展現場直擊
圖片:愛馬仕提供 / 文字.攝影:Chad Liu、Stephan

自1837年創立以來,愛馬仕(HERMES)已有六代工匠在愛馬仕工坊中守護和發揚傳統工藝,愛馬仕匠心工坊(HERMÈS IN THE MAKING)自 2021年10月於哥本哈根首次亮相以來,「愛馬仕匠心工坊」已巡迴至世界多地,並於2025年11月登陸台北。這些法國工匠職人遠渡重洋,近十個產品部門的工匠攜帶著工具齊聚於此,包含馬鞍製作、絲巾印染、寶石鑲嵌、手錶製作等。展示他們鍾愛的材料並現場展演精湛技術、匠心技法及獨家的工藝知識。
《皮革加工包包製作》

皮革工匠靈巧的手藝,是成就愛馬仕皮件卓越品質的關鍵所在。以 Kelly 手提包為例,其製作需精準組裝約 40 塊皮革部件,每一道工序皆蘊含著深厚的技術與專業知識。在建立包袋結構時,工匠需透過側圍組裝包身,並在力度與細膩之間取得完美平衡。而縫製過程中,工匠以木夾固定皮革部件於雙臂之間,運用靈活的手指施展馬鞍針縫——將同一條塗有蜂蠟的亞麻線的兩端交叉縫入皮革中,確保縫線牢固且美觀。這項技藝無法由機器取代,唯有在工坊中經年累月的磨練,才能掌握其精髓。因此,愛馬仕工匠的手藝不僅超越了初始的培訓,更體現了對工藝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傳承。
《瓷器彩繪》

瓷器彩繪是一門將設計圖案轉化到優秀瓷製作品上的藝術。工匠運用各種鮮豔色彩和各式畫筆,將設計繪製在盤子、花瓶及其他瓷器上,使之煥然一新、栩栩如生。瓷器工匠必須憑藉靈巧的手,運用構圖能力,盡可能精細地呈現原始設計。首先,使用畫筆勾勒出圖形的輪廓,然後進行填色。隨後進一步完善圖案——使用海綿畫筆將一些區域的顏色塗抹均勻,其他區域則用清漆暫時覆蓋。只有在溫度高達800°C的窯爐中多次燒制後,才得以完全展現顏色的鮮豔度。
《馬鞍製作》

馬鞍製作是愛馬仕最根本的專業技藝,融合了傳統工藝與馬術運動。每一座馬鞍的誕生,皆充分考量各項馬術項目(如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和越野障礙賽)的技術需求及騎手的舒適性。皮革部件會組裝在以木材製成的中央鞍框上,並以整塊金屬鑄成的釘子固定,確保其能達到最佳耐用性。鞍座、鞍板與鞍翼經過內襯處理及塑形後,採用愛馬仕經典的「馬鞍針縫」進行縫製。整體設計輕盈貼合,為騎士與馬匹帶來前所未有的緊密連結。愛馬仕馬鞍與世界頂尖騎手一同製作,並在製作過程中融入創新材料與最新技術。
《手套製作》

手套的製作工藝看似簡單,實則繁複,需經過多達 22 道工序方能完成一雙精緻成品。首先,工匠會仔細評估皮革品質——以海綿柔化皮革內側,並在外側粒面塗抹滑石粉。接著,拉伸皮革,確保手套在日常使用中能維持其形狀與柔軟度。在排料階段,根據手部各部位的需求,挑選適合的皮革塊面,分別用於手掌、拇指、指間與接縫處,並精準規劃材料使用,以達到最高效的利用率。隨後,工匠使用源自 19 世紀的「鐵手」造型切割刀,為每根手指剪裁出精確形狀。完成手工縫製後,手套會被套上名為「熱手」的熨斗進行熨燙,不僅定型,更為增添其優雅細膩。
《寶石鑲嵌》

寶石鑲嵌是一種將寶石牢固地安裝在珠寶上的工藝。在不管是粒鑲、爪鑲還是密鑲,鑲嵌方式首先取決於作品的形狀和設計。粒鑲是一種使用稱為「珠子」的微小尖頭將鑽石或其他寶石固定在金屬凹痕中的技術。然後,借助被稱為「平刻刀」的鋼推棒,將金屬削片或顆粒推壓並雕刻在寶石周圍。鑲嵌過程非常費力且需使用雙目放大鏡進行操作。一條全鑽鑲嵌的Chaine d'ancre,需耗時六個月製作。
現場的職人們會有輪班時間,所以不一定全部都聽得到,原本想說晃一小時差不多,沒想到職人們的分享太精彩,一聊下去兩個小時晃眼即逝。本次展覽內容有很大一部分在談愛馬仕的暢銷產品——絲巾。
絲巾印染


愛馬仕絲巾材質來自天然蠶絲,一條90x90公分的絲巾約需460km的蠶絲,相當300個蠶繭。絲巾圖案印染採用里昂的絲網印刷工藝(silk-screen),每條絲巾都具有繁複的色彩,每個圖樣平均都需要用到30種顏色,更繁複的圖形中可高達48種顏色。由於是絲網印刷,每個單色都會使用一塊網版,展覽中可看到職人現場示範如何以手工印製這些顏色到絲巾上,精準手藝令人嘖嘖稱奇。
色彩分離

為何需要這麼多顏色,則必須談到絲巾設計手續中的「色彩分離」這道工序。首先每條愛馬仕絲巾上的圖案都由藝術家繪製原稿,再經由雕版藝術家把原始的圖案分層拆解,進行網版的顏色設定,此時會由雕版藝術家負責掌控,將完整的原始設計分層拆解,並用雕刻針筆手工繪製於透明膠片上,接著將絲巾上的每種顏色進入photoshop等數位工具中分圖層建立,包含不同的處理效果、顏色漸層與圖案設計的輪廓等資訊。
我對這道工序頗有興趣,跟色彩分離的職人聊了一陣。絲巾圖案的重現為了無限逼近於原稿,色彩專家團隊會建立顏色範圍來完成絲巾色彩搭配。他們會從超過75,000種色調中進行挑選,這些顏色充分展現了愛馬仕的創意精神。以網版印刷來說,每個網版都是單色,即便圖層再複雜上色後最多就是呈現豐富色彩類似教堂彩繪玻璃,但不會有立體感。但愛馬仕絲巾呈現的圖案很多都是立體層次,詢問後發現有兩個重要元素——網點與多重顏色。

網點是類似漫畫的技巧,將原稿上有漸層顏色或需要展現立體的部分加上網點,可藉此呈現灰階,同時在網點上增加不同色階的同色彩,層層疊上後加上網點,就能展現圖案豐富的立體感,這樣的技巧有點類似應用了印象派的點描法。當絲巾色彩確認後,就會透過繃在框架上的絲網印製在大卷的白色斜紋絲綢上。經過連續的手工印刷工藝最終產出色彩斑斕的絲巾。乾燥後,經過蒸氣定型、清洗和整理,最終進行手工捲邊,由背面往正面捲的方式才是正統法式縫邊。此外,愛馬仕絲巾不能水洗,因為絲巾印染完後會上一層特殊固色塗劑,如果水洗會把上面這層塗劑洗掉,因此只能乾洗。


職人也提到,絲巾基本上會有幾行文字一定會有,愛馬仕標誌、copyright印記、作品名稱、藝術家簽名。我拿了我脖子上半透明的刺繡愛馬仕絲巾給職人請教,她說這條絲巾除了絲網印刷還使用到刺繡工藝,會需要不同的部門進行合作,屬於特殊的「一閃即逝」系列,之後也不會再出,她笑著說要我好好保存。
另外一個我很有興趣的展示區塊,則是「物件修復」。

對於養馬人而言都知道,只要是愛馬仕的皮件,都享有全球售後修復的服務。愛馬仕的皮革修復專家兼具馬具工匠與皮革工匠的專業技藝,無論是簡單翻新,或是修復因長期使用而磨損、裂開的部位,他們都以細膩的手法悉心呵護每一件顧客的珍藏物件。職人說,皮件經過使用後的磨損或自然呈現的光澤都是皮件自己的生命,他們在修復的時候會先詢問客人想修復的狀態如何,修復到逼近全新的狀態不一定是標準答案。

剛好有個客人帶了使用20年的Margiela時期的Shoulder Birkin 到現場,職人看了看讚嘆說,這個包維持的很好很美,即便邊角有些使用痕跡磨損,但依舊不減其風采。那位客人表示,他會買這顆包包是因為受到鉑金包的繆思——珍柏金啟發。

他有次看到珍柏金上了SMAP主持的節目,當時珍柏金表示,她使用的包包已不是原最原本的那顆鉑金包,因為她看到台灣發生921震災,因此將包包拿去義賣,為此客人大為感動,同時即便愛馬仕當時已算一流奢牌,但珍柏金也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包包使用,她使用包包的方式超級「暴力」,不僅掛上一堆吊飾、包包上貼滿貼紙,甚至要將包包送給木村拓哉前還丟在地上亂踩一通,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跡後才算滿意,讓木村眾人極為傻眼。不過以現在風潮來看,在包包上掛吊飾這件事,珍柏金依舊是領先潮流30年啊!

因此這位客人才買下了鉑金包,雖說使用方式不像珍柏金這麼「瀟灑」,但也長期地使用它。像這樣的故事充滿在愛馬仕的包袋皮件中,這些經驗豐富的工匠皆接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並致力於為每一件物件尋找最完美的修復方案。修復與復原不僅仰賴技術,更需要智慧、創意與堅持。如今那顆跟台灣很有緣分的original birkin,日前以近3億台幣元的天價,被二手精品販售品牌「allu」創辦人嵜本晋輔於拍賣會標下,目前也在allu表參道店中預約展出。1985年誕生的原始鉑金包歷經風華40年,上頭看得見珍柏金所留下的各種印記痕跡,也都是她的故事。

allu 表參道店 The Original Birkin 展覽會場


展場裡 The Original Birkin 靜靜展現風華
愛馬仕的法國工藝師在介紹的時候說:「我不確定是不是該稱Hermès 為奢侈品牌,但我可以確定的是Hermès 是一個傳承工藝與文化的品牌。」在這個所謂精品的展覽裡,沒有商店讓你購買紀念品,也沒有SA推銷你商品,但專注於傳達工藝的恆久價值,反而讓人感受到所謂「BRANDING」的精神!只能說,愛馬仕,不愧是愛馬仕!
<愛馬仕匠心工坊> HERMÈS IN THE MAKING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一館
日期:11月15日至11月23日
The Original Birkin exhibition
地點:allu 表參道店
日期:11月19日至1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