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田文和 以全球視點進行永續循環設計的前瞻者

以全球視點進行永續循環設計的前瞻者-益田文和

【圖片出處】:

工業革命之後,大量生產的社會慢慢成型,我們現今處於一個非常便利的時代,而企業也為了讓消費者擁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與為了讓生活更便利,不斷地開發新商品,但在大量生產新東西時卻沒有考慮到當東西變舊之後,那些舊東西該何去何從?今天設計浪人想要來介紹一位在桑澤設計研究所就讀時遇到的一位設計師。他教授給我的不僅只是設計本身的知識,還有在設計背後隱藏的一些對於社會該抱持的責任與使命感,一位非常值得讓人尊崇的設計師──益田文和。

益田文和老師出身於東京造形大學工業設計學科,畢業後經歷許多知名公司,做了許多工業設計,創立了frog design的日本分公司、擔任Good Design Award的審查委員等等,目前被認為是代表日本環保設計的設計師先驅,也是「open house」設計事務所社長,東京造形大學「sustainable design」學科教授。

 今天比較特別,與其說要介紹老師的產品設計,不如說我希望介紹老師想要傳達給我們這一代年輕設計師的訊息。

 

在路上偶遇自己的作品時竟是這樣的光景?

身為設計師,到某個地方旅行,不意看見自己設計的產品正被一個陌生人使用,我想那是任何一個設計師都會覺得很開心的時刻,但如果是看見自己設計的產品被丟棄在路邊時又是怎樣的心情呢?益田文和老師原本是企業的工業設計師,1988年的某日,在京都的嵐山附近散步,看見了滿山的楓葉,正驚豔於如此美麗的風景時,卻發現居然有人丟棄巨大家電垃圾。他正思考著怎麼會有人丟垃圾在這裡時,赫然發現,被丟棄的,正是自己之前設計的家電。

【圖片出處】

在那一瞬間彷彿是晴天霹靂般,他忽然開始思考很多事情,自己設計的東西總數曾經賣了十萬台以上,那換算成重量便是將近100公噸,而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被消費者像這樣一般丟棄……

 

從那時開始益田老師開始思考關於設計的價值與想法,決心開始投入關於所謂的「環保設計 Ecological Design),但益田老師認為,與其說是環保設計,不如說是『關心環境的設計』(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一言以蔽之,以保護環境的視點,在邏輯上也設法環境惡化的衝擊降到最低,並能不斷循環利用,才是最正確的環保設計,也就是SUSTAINABLE DESIGN 持続可能のデザイン」(永續循環設計)

 

身為設計師卻不知道的事情

1991年,益田老師便成立了工作室「open house (置入連結:http://www.openhouse.co.jp/),開始持續進行SUSTAINABLE DESIGN的研究與開發,也經常飛往世界各地被普遍認為是較落後的國家以設計的力量來協助當地居民。於2006年開始也在日本及世界各地每年定期舉行サステナブルデザイン国際会議(永續循環國際設計會議)」為什麼要特地去那樣的國家進行所謂環保的設計呢?其實仔細想想,世界強權的先進國家總是掠奪較落後國家的資源來成就自己的便利,在這些已開發國家的人們享受高端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許多尚未開發完全國家的人們或許正因為商業利益而被不平等的剝削。

 

【圖片出處】

以益田老師親自參與的一項在印尼的計畫為例,他協助了當地一個職人(Singgih Susilo Kartono)設計了一台木製收音機,Magno radio

 

【圖片出處】

Magno的意思來自於magnify,因為Singgih Susilo Kartono一開始以木頭做的第一個產品是放大鏡,因此他以放大鏡為自己品牌的名字,期許自己可以像放大鏡一樣,以一個具體而微的形式將手工作品的精緻工藝之美表現出來。而取自於「magnify」當中的g字母來當品牌LOGO則是覺得他的形狀很美,像是雕刻。希望品牌裡的產品都能有如同g一般獨特的線條。

【圖片出處】:

【圖片出處】

當看文章的你看到這張收音機的照片,與這句描述,心裡一定會產生一些想法,可能是「這收音機很好看!」、「很可愛!」,或是「不過就是一台木頭做的收音機,而且還只能聽廣播,現在只有計程車運將大哥在聽廣播了啦!」……等等

 但你所不知道的是,在印尼有著濫伐熱帶雨林的問題,所謂的先進國家如日本歐美各國大量引進印尼的木材使用在製紙、家具或是產品身上,於是印尼的森林正快速地消失中。但在印尼,一棵樹木卻是一個木工職人一年內所能夠維持生活所需的使用量,這個收音機是由如此珍貴的木材製作而成,但在先進城市的辦公室,由這樣對當地人來說珍貴的木材資源所製成的紙張,可能影印不小心印到同一面就整張這樣被丟掉了。

 這是一個多麼諷刺的事實。

【圖片出處】

不論是怎樣的產品,一定都有他背後的故事。然而不僅是消費者,設計師也流於習慣於如此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陋習的話,如蝴蝶效應般,你丟棄的紙張正是加速破壞印尼當地雨林生態的幫兇也不一定。也破壞了當地環境的「永續循環發展」的可能性。

【圖片出處】

【圖片出處】

而設計這個收音機的職人設計師為了保護故鄉的雨林,甚至創造一個安定的雇用社會的環境,不僅在故鄉開設工作室教導學生專業的木工知識,同時也積極地進行植木活動,只要種下一棵樹木,就能維持一個木工職人一年的生活所需,這些對於故鄉的愛情與對木材的高度珍惜意識下所生產出來的,便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可愛的」收音機。

益田老師認為,不是思考要如何去做設計,而是去思考你想設計什麼。而他想做的,便是如同這個一般,具有一種使命意義感的設計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丟棄?

如果問現今在企業裡的年輕設計師,這個產品是什麼材料做的?大部分會得到的答案應該是「塑膠還有一些金屬」等等模擬兩可的答案。現今的設計教育裡,設計師對於材質本身的認知非常有限,就算知道這個塑膠是什麼化合物,但也一定沒辦法對於這材質是從何處取得?怎麼從無到有被製作出來?如何被丟棄?等等……對自己做的設計沒有考慮到最後,很自然就會出現在河床散步看見自己的設計被丟的滿地的狀況了。

設計浪人提供

圖為2012Tokyo Designer`s Week,日本手機大廠Docomo展出創業以來的所有手機機種。

企業為了增加自己產品的銷售額,把「設計」當作一種手段,讓消費者看到產品時,不知不覺地產生一種「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想買」的心情,也就是一種「刺激消費慾望」的手段。像是時尚的衣服或是不斷推出的手機機種一般,推出很多不一樣的花樣、款式,即便自己已經有了一樣功能的東西,但就是因為設計不一樣,就會覺得想要換。

益田老師認為利用設計手段去刺激消費其實無可厚非,但卻不能以這個為目的來做設計。原本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是在追求最方便好用好看的設計,但在企業裡對於同一個案子,卻常會被要求「麻煩你幫我設計一個比半年前還好的產品!」於是設計師為了在企業裡存活下去,不斷地提出跟之前的設計相比,「改變」了一些的產品,(有時候不見得是功能上的改良,可能只是造形的改變之類。)不斷的重複循環下,便會慢慢形成一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社會。最後一些本來還能用的東西卻因為新設計的出現就被迫丟棄。進而產生「大量丟棄」的垃圾。

【圖片出處】

回到印尼這個收音機的例子,當然消費者一開始看到這收音機時,因為覺得「可愛!」「好看!」而產生一種慾望想購買是跟買手機一樣的消費心理。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個收音機不是因為要刺激消費而被生產出來的。這個設計背後隱藏著整個印尼熱帶雨林的危機與維持印尼當地人生活的背景故事,與其說是因為喜歡這個收音機而買,不如說是因為認同整個背後的計畫意義而想支持。

但也不是說買越多就代表對環境盡了越多的心力。

 

【圖片出處】

像現在日本越來越多標榜對環境負荷很少的環保家電設計,感覺好像使用了這種環保家電就是替環境盡了一份心力,於是本來家裡只打算買一台冷氣,因為環保冷氣可以省電費對環境負擔又少,於是消費者買了好幾台,結果還是買了比自己需求量多了好幾倍的東西。最後,所謂的「環保家電」還是變成一種刺激消費的手段。

 「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我想益田文和老師應該是想強調這一點吧!台灣現在也開始導入這樣的觀念與政策,希望不要過度購買太多的環保家電,夠用就好了。

 

 對地球體貼的設計師

 地球に優しい」(對地球體貼)是最近日本企業經常喊出的口號,希望往後製造的產品都能夠以回收的資源來製作,不要再耗費地球的資源。而環境指標Factor 4也是企業經常念茲在茲的關鍵字。

【圖片出處】 

 

Factor 4 的意義是希望將帶給人們美好生活的產品品質提升2倍,對環境產生負擔的要素降低50%,如此便能達到以往4倍的環境效率。

 

設計浪人提供

益田老師與深澤直人相同,認為我們現在是一個物資豐饒的時代,其實已經不需要「設計師」再去設計所謂的產品了。但以積極面去想,這個說法不是要剝奪現代設計師的工作,而是期許我們不該再繼續做一個只是「刺激消費」的設計師!

 

設計浪人提供  圖為益田老師上課的投影片

益田老師提出factor 2的想法,先將製作產品時會產生的能源與資源降低50%,瞭解材質的碳足跡,之後再來談將產品品質在同樣的環境下提升其效能。而我也相信只要設計師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與觀點去做設計,整個消費市場也會漸漸地慢慢地被影響而改變。買東西不再只是單純視覺上覺得好或是物質上的需求而已,更有他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涵,物品與人的關係將會產生更多的形式,消費者能從產品得到設計師想要傳達的訊息,我想這也是我們設計師所肩負的使命吧!

 

【圖片出處】 

圖為今年6月於北九洲剛結束的第八次サステナブルデザイン国際会議(永續循環國際設計會議)現場合照,參與設計師來自世界各地,日本則有益田文和、本田圭吾、酒井良治等出席。明年將於印尼舉辦。

 

 

INFO

益田文和のお言葉:           過去が未来になる。マーケティングデザインではなく。               過去會累積成未來。不做消費性的設計,而是希望你們找尋設計的原點,回到設計的本質。